剛從卵中孵出的幼蛇可沒有經過老母雞帶過一陣的雛雞那么幸運,出世不久老母雞就教會了它們如何解決吃的問題。而幼蛇呢?在自然界中,它們的媽媽把卵產于隱蔽的場所后就離開了,純粹依賴合適的溫度和濕度,再假以時日,它們終于從卵殼中爬了出來。
吃的問題起初它們不必為難,因為隨身還帶有“干糧”——母親給它們安放在體內的卵黃。正因為有卵黃的分解供其作為營養,它們的身子還長了一些??墒?,及至第一次蛻皮之后,不久就產生些許饑餓感……
養蛇者為了讓幼蛇早點長大,希望早點讓它進食,其實給開口食的時間不宜太早,太早會引致卵黃消化不良,甚至因卵黃硬結致死。
以什么時候為宜呢?在第一次蛻皮以后。當然,在未進食前,水是應保證供應的。
給蛇投食,應讓它們自己吞食為好。過去養蛇者由于沒有掌握要領,在飼養中沒讓幼蛇自行吞食,故往往不成功。
讓幼蛇自己開口吞“開口料”的條件如下:
(1)“開口料”最好是會動的小動物,如小蛙或蝌蚪、小魚(淡水魚體內有一種破壞維生素B,的硫胺酶,故宜在14~20 d后就改用人工配合飼料銜接,或給幼蛇補充維生素B。)。

(2)現今養的經濟蛇種的幼蛇出世的時間大多在夏季,盡管這時氣溫已較高,但仍有少數的低溫天氣,故讓蛇“開口”的日子宜選在該種蛇活動的最適溫度的上限,甚至比上限高l~2℃,目的是調動其食欲,要是溫度較低,其食欲就相應較低。
(3)有人說給幼蛇在餌料上加誘食劑,可能有利“開口”。幼蛇當然有嗅覺,它不斷吞吐著舌頭,就在于收集環境中的氣體分子并送回口腔中的犁鼻器中進行辨識。但這種辨識是粗線條的,只是對這種氣味的好惡的認識,認定則是在吃過一兩次之后。
讓蛇看樣學樣,對其開口吞食十分有效。若個別蛇饑不擇食而吞時,周邊的蛇也會跟著吞,初時少量蛇,后來漸多,不久可以遍及全群。
因此,讓蛇吞“開口食”時,不宜單條蛇,而宜一小群蛇。
1999年筆者與學生蛇友湖北林平光對600條幼眼鏡蛇投食,在塑料薄膜上整齊地排上許多用配合飼料捏成的直徑約1 am的肉丸子。這是它們從來沒有吞食過的,當有少數幾條吞食后,就有大批蛇跟著爭食。這種丸子是軟的,蛇吞時幾乎是同一程式:嘴抵住肉丸子,推過去,拉過來,再推過去,拉過來,一下子就吞下去了。
但群中的蛇數若太多易發生蛇吃蛇的情況,如上述那批600條幼蛇群,筆者就觀察到發生蛇吃蛇的事。不過當時之所以將600條幼眼鏡蛇一起開食,是因缺乏場地而只得擠在一起。這樣,不僅會發生蛇吃蛇的事,而且對蛇群中不進食的蛇也不便及時監測到而采取補救措施。因此,建議40~50條一小群較為合適,這樣,不僅蛇吃蛇的事可以及時發現,還可將吃蛇的蛇取出單養,而對不進食的蛇也可另開“小灶”。
小群中沒有領頭蛇怎么辦?也可以對個兒較大的蛇作現場調教。辦法是:將食餌捏得結實些,用一支頭上較細而鈍的細竹竿戳住這丸子去蛇面前挑逗它,蛇被激怒了,一下咬住肉丸子吞下。其后吞餌會很快就蔓延全群。

(1) 通常,群蛇的“開口”并非一次就達到1000石。廣東新會林禮鈿函告筆者,一次他對50條幼滑鼠蛇開食,第一次開口進食的是30%,第二次提高到43%,第三次是首次開食起算的第五天,這次的開口率為86%~90%,即只有5~7條未開口。
而廣東楊國聰2006年飼喂的300多條幼滑鼠蛇的開口率達100%。他養蛇至今已20多年,為了提高蛇的開口率,他年年總結經驗,改進方法,他說這一年是最佳的一年,但技術上仍存在提高的空間。他總結2006年開口率達到100%時,經驗中最重要的一條是:自己培育種蛇,這些母蛇產的卵既多又大,故幼蛇體質特別好,不但開口率高,而且其食欲旺盛,生長速度一直很快,預期到幼蛇1歲齡時條重達1 500g無問題。
凡開口進過食的幼蛇,看蛇肚子鼓起來就可判定,稍過幾天其體色鮮艷并變得豐滿起來。而沒進過食的則會消瘦下去,就得挑出來采取補救措施了。
(5)幼蛇進食時光線宜偏暗,環境宜安靜。當許多幼蛇正在進食時,稍受驚擾就會全部逃走鉆進窩中去了。光線若太亮,也影響進食。